初冬时节,记者来到山东省寿光市,这个以蔬菜之乡闻名全国的县级市,近年来在破解县域生态建设、城乡一体化和工业转型升级等诸多难题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济社会实现了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潍坊市委常委、寿光市委书记孙明亮告诉记者,“寿光的活力来源于改革。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全面深化改革。”
打造“生态特区”
满湖芦苇,芦花飞雪;茫茫林海,黄叶遍地。初冬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这个园区被人们称为“生态特区”。2011年12月,寿光打破行政区划,整合1.1万亩的双王城水库、1.5万亩的洰淀湖、1万亩的林海博览园等资源,建起了这个“生态特区”。其总面积达193平方公里,接近寿光的十分之一。
一条生态保护红线,划出了“生态特区”铁定的底线。区内严禁污染项目落地,不再考核经济发展指标。可以打破各种成规,在规划、林业、交通等方面大胆按照原生态的理念放手去试验、探索和改革。完全屏蔽掉经济指标考核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集中力量大面积推进机制体制创新,这是我国县域经济生态建设中率先进行的大胆探索。
“生态特区”体现了寿光市“均衡发展、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近年来,利用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丰厚财力,寿光5年投入60亿元,建湿地、保河流、种树林、修公园,全市湿地面积已达到17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22.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1%,市内重点河流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
两年过去了,昔日荒凉的滨海盐碱地,一片片绿洲蔚为壮观:万亩双王城水库已开始蓄水,近万亩的林海生态博览园已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认定,海洋湿地研发中心、盐业博物馆、湿地文化长廊、现代国际农场等总投资38.2亿元的25个重点生态文化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提升现代农业产业链
寿光原来是一个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农业人口占八成的农业大县。寿光农民率先创造和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等先进农业科技,靠有限耕地实现大面积普遍富裕,开辟了农民种田奔小康的可行之路。
来源:经济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