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0岁刚出头的齐岗从农校毕业,不顾村里人的嘲笑,偷偷借钱在自家地里搭建了一个蔬菜大棚,因为当年"小赚一笔",第二年家里人不再反对,支持他扩大规模,但因拥有流出土地意愿者较少,经亲戚朋友多方活动,直到2011年年底,共增加土地300亩。
2012年,28岁的刘大卫决定结束4年的北漂生活回乡"干点正事",不同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他,并非农学科班出身,但在"包工头"父亲的"财政资助"下,当年一次性流转土地2000亩,他计划种养结合,协同发展。
齐岗和刘大卫都是安徽界首市光武镇人,两人流转土地一路之隔。得益于近年来当地政府的重视,当周边省份及市县仍在零散流转土地时,他们得以成片流转土地已达上千亩。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下旬,界首市土地流转率达到70.2%,远高于安徽同期28.7%的流转水平,也高于江、浙、沪等周边地区的多数市县。
就全国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不断涌现,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都呈现"双加速"局面,此前,一些苗头性问题的"转正",也亟须顶层设计跟进。
规模多大是适度?
"我还想再要一些地。 "面对记者和当地干部,刘大卫毫不隐藏年轻人特有的冒险特质。
"不行。你最好先把这2000亩地种好再说。 "界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建说。对于这样规劝的原因,王建解释称,今年秋收他突然接到刘大卫电话,收下来的小麦无处晾晒,最后不得不动用"权力"帮其联系附近工业园区和当地粮站晒场才得以解决。"加上老天爷帮忙没下雨,否则你看他现在还能笑得出来? "王建说。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