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记者走进阜南县苗集镇晚秋黄梨种植基地,只见累累果实压弯了枝头。望着即将上市的黄梨,兴农果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苗少金喜上眉梢,不住地向记者夸道:“是流转土地,成就了我们规模化种植。 ”
“我们这个果树专业合作社是2006年成立的,第一年只是试种5亩晚秋黄梨,随后通过流转土地逐步扩大到现在的1万多亩。现在,4年生以上梨树亩产可达万斤,亩均纯收入万元以上。 ”苗少金说。阜南县是黄淮平原上的典型农业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老年人力所不及,难以照顾好承包地。在这种情况下,承包地成为农家“鸡肋”。“一家一户的承包地,由于分散经营,严重影响了农机化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农业的商品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苗集镇负责人王松涛告诉记者。与此同时,一部分种田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又急需通过土地流转,将那些不愿自己耕种的农户手中承包地的使用权转移到自己手中,以实现规模经营的目标。
“土地的合理流转也大大提高了流出方的收益。 ”阜南县农委负责人丁超介绍说,目前,该县流出方地租一般每亩七八百元,比原先自己种植提高了很多;有的流出户还为流入户打工,亩均收益又可增加500元以上;外出务工者不需要回乡种收,又能节约不小的开支。
种养结合 收入翻番
走在阜南的乡村,看着一片片绿色的田野,记者深深感受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勃勃生机。
“今年转包了多少亩? ”成了人们一个热腾腾的话题,很多人见面就问:“你家土地流转了吗?”阜南县农委负责人丁超说:“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策鼓励下,目前,大部分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通过转包、租赁等形式,都集约到几十亩到几百亩不等的土地规模。 ”
在土地流转中,大户带动效应明显。在公桥乡阮城村,我们见到村支部书记代学华,他正带领村民在流转的土地上铺设大棚种植草莓。去年他们规模种植草莓400余亩,获得成功,亩均效益逾1万元,今年他们准备大干一场。
来源:安徽农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