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2013年,对虾产业可谓是“伤痕累累”,虾病暴发等多种因素都冲击着产业的发展,那么在昨天隆重召开的渔博会上对虾贸易如何呢?
11月5日,第18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简称“渔博会”)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举行,来自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海外企业400多家,预计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贸易商前来参观洽谈。
据湛江水产公司总经理刘健介绍,本届渔博会从公司的对虾业务来看,国内贸易商询单的次数远远超过国际贸易商。“这种现象在今年特别凸显。” 刘健说。他分析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国内对虾养殖量减产严重,对虾需要大幅进口,这方面刘健预估今年对虾养殖量较去年缩减 50-60%;二是美国等国际市场对虾消费量的减少,如美国近期公布的水产品消费数据显示,对虾消费量下降9.5%,这方面也受美国前段时间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对虾反倾销税的影响,在最终结果没出来之前,中国的加工企业不敢出口对虾;而刘健认为从中国的对虾出口量来看,今年相对去年应该缩减40%左右;三是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压力。
整体而言,受上述三点主要因素的影响,今年对虾内销的需求欲望远超外销。而内销对产品形式的要求呈现两极分化,面包虾等深加工产品与熟虾等粗加工产品颇受国内贸易商欢迎,虾仁等中等层面加工的产品受冷落。刘健分析可能跟国人的消费习惯有关,对于一般加工的虾产品倾向于自己剥壳。
罗非鱼方面,刘健表示今年同往年相近,贸易商前来展台询单的不多,特别是美国等传统罗非鱼消费市场,而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相对较多,对罗非鱼产品的要求也主要集中在条冻罗非鱼上。
从养殖市场反馈的信息,今年罗非鱼养殖量预估有30%左右的减量,但出口订单价格并没有大幅上涨,以3-5盎司浅去皮罗非鱼片为例,去年是 1.8-2.4美元/磅,今年为2-3美元/磅;刘健称主要是因为今年不少对虾加工厂收不到足量的原料虾,为满足产能转向罗非鱼生产,导致罗非鱼出口竞争加剧所致。
来源:中国水产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