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冬种,“稳定播种面积”就成为农业干部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尽管面积是粮食稳产的基础,但种与不种,种多种少,农民心里也有一杆秤——按201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2.24元/公斤、小麦平均亩产343.6公斤计算,1亩小麦毛收入770元,仅为2012年全国农民工月均工资的1/3。“种一季粮不如打一月工”,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能否破解“国家要粮”和“农民要钱”的矛盾,能否在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而粮食连年增产的高基数上,继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事关农民增产增收,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在此背景下,农业部10月初发布的涵盖4大区域、29个粮食生产优势区域、涉及五大粮油作物的58个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引人关注。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编制的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对农民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
q1不同技术模式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专家:着眼于小麦生产中的限制因素,分区分类找到突破口
黄淮海麦区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二熟为主,小麦10月上中旬播种,5月底至6月上中旬收获,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此外,干旱、冻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条锈病、纹枯病危害较重。
“黄淮海麦区气候生态条件总体适合小麦生产,但也存在诸多障碍因素。”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介绍说,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是在总结6年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凝炼、提升而成的,它按照区域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生态条件、种植制度、制约因素等情况,将黄淮海小麦产区分成南部水浇地麦区、南部稻茬麦区和北部水浇地麦区和旱地麦区4个区域,以便分区、分类找到突破口,充分挖掘小麦增产潜力。
“影响小麦产量和效益提升的限制因素不同,采用的技术模式也不同。”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朱新开介绍说,7大模式主要着眼于解决3个技术瓶颈:一是技术的集成配套问题,破解生产中机械、经济、人力等因素对技术应用的制约;二是技术的示范问题,强调农机与农艺配套在适度种植模式上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技术体系的机械化问题,强调农机与农艺的配套结合,减少劳动力投入。
来源:农民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