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转基因大豆流入消费者餐桌的话题被媒体频繁提起,但究竟真相如何却从未清晰。
为了解整个大豆制品链条上的转基因标识情况,《消费者报道》送检了包括大豆、蛋白质粉、豆奶粉、豆浆及豆腐等五类9种豆制品。
根据广州市质量监督研究院的检测结果,除两款豆腐样品检出大豆转基因成分cp4-epsps外(详见《转基因标识乱象一:华润万家两款豆腐含转基因大豆成分但未标识》),其余七款产品均未检出转基因大豆成分(参见附表)。
从检测结果来看,转基因大豆的使用已经超出农业部转基因标识“目录”5类17项的限定范围。
豆腐、豆浆难与转基因“绝缘”
转基因大豆被用于豆腐、豆浆制品中已不是新近发生的事情。
早在2011年,香港消委会一项针对市面销售的50款豆浆测试发现,有半数声称“有机”或“非基因改造大豆制造”的产品检出微量转基因大豆成分。其中4款的转基因大豆成分足以被定量,含量为0.2%至1.1%。在这4款被定量的样本中,两款豆浆附有“非基因改造”的标识。香港消委会就此建议特区政府制定强制标识的法规。
《消费者报道》记者从香港消委会了解到,由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制订的《基因改造食物自愿标签指引》并不建议企业使用“不含基因改造成分”或类似反向标识。业若想用标签来表明任何食物配料来自非基因改造来源(含有少于5%的基因改造成分),则须具备有关证明文件以支持有关的声明。
然而,由于中国内地并没有强制企业提供证明,国内市场上那些声称或标识“非转基因”的各类豆制品,可信度多少也是个未知数。
反向标识无证明
记者从广东省农业厅了解到,使用进口转基因大豆作为原料加工的企业均需要向监管部门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认可”的申请。被列入清单的可查企业,大多为油脂工厂。
来源:《消费者报道》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