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宏伟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是基础。对于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居民来说,要实现人均纯收入10年翻一番,就必须发展高产高效农业。
就目前的种植技术和科技水平,单纯靠粮食生产要达到高产高效,是不现实的。
按照丰收年景的产量、2013年粮食最低收购价,农民生产一亩粮食一年的纯收入仅在1000元左右,仅是种植经济作物收入的二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因此,农业生产要高产高效,粮食生产将会"边缘化".
要使种植粮食收入接近或达到高产高效水平,必须改变现行粮食补贴政策。
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其中,除购买农机具补贴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基本上都是按照种植面积补贴的。
如果按照种植粮食的面积补贴无可厚非,问题是粮食补贴并没有补贴到种植粮食上。
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的粮食补贴,实行的是按照农民承包面积补贴。不论农民种植什么农作物,均按照承包面积"均贫富"给予补贴。
粮食补贴事实上的"普惠制",严重偏离了国家补贴的初衷。
粮食补贴,顾名思义,就是对农民生产粮食的补贴,是专门对生产粮食的"特惠制".
在种植经济作物收入普遍高于种植粮食作物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种植经济作物。不仅如此,即使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也由于种植粮食收益低而粗放经营,致使粮食产量低下。
集约化、规模化可以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但是,近几年不少"粮王"、种粮大户破产的事实说明,在现行粮食补贴政策下,此路不通。
来源:本网论坛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