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基层“遇冷”
改变产粮大县“要饭财政”现状,建立多方位的、新型的、高标准的粮食生产区域利益补偿机制
记者在吉林、江苏、河南等粮食大省调研了解到,尽管国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但粮食主产区财政资金紧张状况未得到改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越多,经济越落后,陷入“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的怪圈。
我国粮食生产呈现越来越向粮食主产区集中的趋势。近十年来,全国粮食增量的91%来自13个粮食主产省(区)。但从收入来看,除辽宁、江苏、山东3个沿海省外,其余10个主产省(区)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8%,人均财政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7%,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粮食主产省(区)人均财政支出6136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
农业专家和基层农业工作者担心,粮食生产区财政资金紧张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势必会影响其抓粮积极性,甚至放松粮食生产,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为此,专家们建议,尽快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长效机制,加大向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和完善粮食主产区金融支持政策。
产粮大县“吃饭难”
刚刚上任的吉林省农委主任李国强曾经是产粮状元市榆树市的市委书记。榆树市是全国第一产粮大市,但人均财力只有3000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李国强说,“榆树市的黑土地抓一把冒油,插一根筷子发芽,把这里的土拉到别的地方就是肥料,这么好的黑土地浪费、蚕食都是造孽”,但是,大粮仓却没有改变榆树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还要自己找吃的、找花的,基层政府抓粮积极性并不高。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