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福建三明宁化:公司带农户,小泥鳅养出大财富
2024-05-05 03:33    4002 

小小的泥鳅也能养出名堂。宁化养殖户张道才把泥鳅育种、养殖做成一条龙,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张道才今年46岁,宁化水参养殖场场长。他的泥鳅养殖场,位于宁化县城郊乡瓦庄村。

突破育种难关

1991年,张道才在福州打工,从朋友处了解到养殖泥鳅前景很好,就动心了。他从浙江买回第一批泥鳅苗,在福州晋安区建起12亩池塘,开始养殖泥鳅。

一开始,有朋友作技术指导,养殖还算顺利。可第二年,张道才却发现黄板鳅苗经过长途运输,放到池塘里,有时成活率只有一半。

他发现,本地青鳅个头小,但适宜本地养殖。黄板鳅个头大,产量高。如果能将二者杂交,综合其优点,就能大幅度提高成活率。

1992年,张道才尝试自己育种。他挑选500只母青鳅和500只公黄板鳅进行杂交,当年就获得成功。培育出的新泥鳅苗,放入一亩半养殖塘,成活率提高到70%。

此后几年,张道才不断改良泥鳅种苗,泥鳅养殖顺风顺水,每年养泥鳅收入10万多元。

投资300万,返乡建养殖场

去年2月,张道才将养殖场搬到宁化,建了26个育苗池和60多口养殖塘。

在育苗池内,张道才用脸盆舀出一盆水,米粒般大小的鳅苗子游来游去。“宁化水质比较好,适合养殖泥鳅。再者,可以流转更多的土地。”张道才说,泥鳅苗对水质要求很高。育苗池的水是从一公里外的大山里引出来的。光是引水的水管就花了27万元。

说起泥鳅的饲养经,张道才头头是道。

张道才介绍,养鳅过程非常繁杂,放泥鳅苗之前,要对池塘进行消毒杀虫、肥水、养水生植物等。为了防止泥鳅逃逸,还要将田埂用围网围住。

每天张道才都要巡塘,观察天气变化,监测水温、水质变化,还要定期进行池塘消毒。“泥鳅养殖周期是4个半月,刨去冬眠时间,每两年可养殖三批次。捕捞时,只要洒下饲料,等到泥鳅聚在一起时,用网即可捕捞。”

泥鳅主要销售到福州等地。张道才说,今年,卖苗和成鳅就挣了五六十万元。

建基地带领村民致富

看到张道才养殖泥鳅赚了,不少水产养殖户也想试试。

为了帮助大家,张道才还成立宁化容参农业有限公司,拿出20多亩地,建了一个基地,让养殖户跟着自己养殖泥鳅。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