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2001年加入wto时的承诺,在入世过渡期之后,我国粮食流通领域要全面对外开放。目前,一些跨国粮食公司已开始采取动作,对我国粮食收储、加工、销售等环节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资,力图大举进入中国粮食流通市场。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可能造成威胁,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积极措施防患于未然。
一、外资进入我国粮食市场的目的或动因分析
我国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有差异。比如小麦,国内、国际价格相差20%,国际市场上每斤大米零售价格比国内高出15%,这使我国成为全球粮价的洼地。按照2012年我国全年粮食产量11800亿斤计算,每斤价格上升0 .1元就相当于增收1180亿元,如果外资控制了我国的粮食流通和加工领域,将获取异常丰厚的利润。在利润吸引下外资采取多种方式进入我国粮食领域。
1、控制中国粮价定价权。以控股的方式进入食品加工和制造行业,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方式主导国内粮食流通格局,挤压粮食加工企业的生存空间,控制中国粮价的定价权。以美国家乐氏收购山东正航食品有限公司为例。目前我国的人均年消费饼干量约为3公斤左右,与发达国家人均25-35公斤年消费量还有很大差距。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饼干的需求也将不断提高。收购正航之前,家乐氏在中国饼干市场上只销售一些谷物类食品,市场份额较小,为在中国这个饼干未来消费大国占有一席之地,家乐氏公司通过收购正航得以进军国内二、三线饼干市场,利用正航成熟的营销网络逐步占领华北、东北等地区饼干消费市场。
2、吸引境内企业海外上市,实现外资对食品加工制造企业资产和股权并购的目的。在经济下行和从紧的信贷政策下,中小食品加工和制造企业融资困难,企业生产经营受到较大限制。海外资本市场通过对中小食品加工和制造企业严格考核,准许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技术成熟的企业上市交易,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