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的高山蔬菜种植结构长期以来被当地戏称为三白结构,即只有莲花白、大白菜、白萝卜三种。重庆晚报记者近日了解到,2008年在以科技特派员田时炳为首的团队指导下,武隆高山蔬菜产业的品种和产量均得到了提升。据悉,武隆的高山蔬菜基地后年将拓展到20万亩,产量达50万吨,产值预计达到8亿元左右。
专家引进新抗病品种
"5年前当地农民种植的蔬菜就是莲花白、大白菜、白萝卜三种,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度差,加上农民种菜科技水平低、土壤连作障碍严重及蔬菜根肿病的影响,农民种菜的效益不高、不稳。"科技特派员、国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田时炳向重庆晚报记者表示,"尤其是根肿病,它的病菌在土里可以存活几年时间,导致高山上万亩土地不能种植蔬菜导致荒芜。"
2008年,田时炳及其团队作为科技特派员来到武隆,开展了连续5年的科技研究与示范工作。"高山蔬菜的一个市场优势是它的采收供应期正好在7~10月,这时候重庆正值蔬菜生产的茬口交替,属于蔬菜供应淡季,品种数量少。所以发展高山蔬菜正是填补蔬菜淡季供应的好时机。"田时炳表示,他的团队引进筛选了7~10月重庆市场相对紧缺而畅销的番茄、四季豆、黄瓜、茄子、瓢儿白、油麦菜等蔬菜品种,总共筛选出了适宜武隆高山的新品种和抗根肿病品种28个。
种5亩番茄收入超8万
"以前当地农民的种植观念比较落后,我觉得不能只采取集中课堂讲授的方式,而要不定期深入田间就具体问题具体指导,并对农民不定期开展田间新品种新技术的观摩学习。"田时炳表示,"我也是出身于农民家庭,所以对农业工作有感情。"据悉,为了能及时帮助到当地农户,田时炳向他们公布了自己的联系电话和邮箱,随时接受农民的咨询,5年来共接受农民电话、邮件咨询上千次。
来源:中国水果蔬菜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