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仅我我国的渔业资源面临紧缺的问题,其它各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乌鱼,相信大家都知道,目前其渔获量较之前相比已经减少。“随着气候变迁、海洋表水升温,造成海上渔业资源逐渐匮乏。其中两岸野生乌鱼的渔获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0万尾左右,降到目前的不到30万尾。因此,提升海洋资源养护、管理和利用水平是很有必要的。”日前,在福州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两岸海洋渔业专家发出了这样的疾呼。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台湾水产学会、福建省水产学会等单位联合举行的海峡两岸海洋渔业养护与共同开发青年科学家研讨会,日前在福州举行。在两天的会期中,来自海峡两岸的200多名与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海洋渔业和资源保护,而乌鱼养护成了一个重要议题。
两岸渔民的“乌金”
“乌鱼是海峡两岸交流最具代表性的鱼种之一。”台湾海洋大学教授李明安告诉记者。
据了解,乌鱼,学名鲻鱼,属于暖水回游性鱼类。通常生长在长江流域出海口,每年冬至前后,当海水温度骤降时,乌鱼群便随着洋流南下,游过台湾海峡,经新竹、苗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一路南下,到台湾西南部的“云彰隆起”海棚后开始产卵,然后再返回大陆。“只要冬至一到,台湾渔民就知道满腹鱼子的乌鱼就要来了,这也意味着冬季即将降临,所以,乌鱼也被渔民称为‘信鱼’。”李明安说,在台湾有句谚语“小雪小到,大雪大到,冬至后10天乌鱼就没了”。
“乌鱼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被两岸渔民视为重要渔获。”厦门集美大学教授黄良敏表示,雌乌鱼的卵巢称之乌鱼子,是名贵珍肴;雄鱼的精巢称为乌鱼膘,亦被奉为滋阳补肾圣品,价值不菲。唐朝时,中塬已经可以吃到东南沿海的乌鱼与乌鱼子;宋元时期已有许多汉人,在澎湖定居,并且有很多渔船至台湾捕鱼。在台湾,叁四百年前,岛内渔民捕乌鱼要向官方登记,缴纳渔税领取乌鱼旗,才能出海捕乌鱼;台湾戒严时期,渔船出海管制十分严格,但在乌鱼汛期,只要是捕乌船,则可随时出入港口,不受限制,捕乌鱼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来源:中国水产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