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吃大闸蟹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满大街飞的宣传海报和大礼盒。
今年螃蟹生意一泻千里,蟹农们往年翘着脚,坐等订单的日子不复返。10月都快过半了,长兴县洪桥镇的很多蟹农还是没等到几个客户。
不过,近日记者在洪桥太湖蟹养殖基地两天的走访中发现,有的蟹农已经先走一步,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钻研如何“转型升级。”
高温导致湖蟹大批死亡
西太湖蟹成熟期推迟半个月
今年的夏天特别热。
正常情况下,一亩蟹塘投放800到1000只蟹苗。经历蟹苗死亡、自然死亡、生病死亡种种“磨难”后,螃蟹能够生存下来健康成长已属不易。
在连续的高温下,不仅是太湖,江苏、苏北一带很多蟹塘也出现了螃蟹大面积死亡的现象。
“我们洪桥有一位蟹农因为当时引进的蟹苗质量不高,经过一个夏天后,螃蟹死了三分之一,我们这里算是损失比较严重的。”虹桥镇农办林主任告诉记者,“螃蟹产量本来就不高,今年又遇到了销售冰点,蟹农的日子不好过。”
大约在2009年左右,洪桥镇太湖蟹的养殖面积在6000余亩,到了2011年增加到1.2万亩。“2009年之前我们这里3两公蟹和2两半母蟹的价格每斤也就六七十元;到了2011年,基本可以卖到80元一斤左右;如果是礼盒装的,一斤可以卖到将近300元,蟹农乐得不行。”林主任说。
今年中秋节,合作社几乎没有接到订单。只有少数的蟹农零星捕捞一点供应当地的百姓需求。洪桥的蟹塘产量本来就不高,前几年每亩只有100斤不到,这几年稍微好点,今年预计一亩200斤左右。被高温天气一折腾,到时候能捕捞多少还真没个数。
为了增产,镇农办想了好多法子。
“重金请江苏那边亩产四五百斤的养殖户过来指导,在蟹塘底部安装微管增氧设施,给予蟹农一定的增氧补助。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转变蟹农的观念。”林主任说。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