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信阳浉河区第五届手工炒茶大赛 三十年炒茶高手秀绝活
2024-05-05 02:42    3208 

信阳毛尖以明前茶、雨前茶著名,而到了秋天,一芽一叶的秋茶价格成倍下降,却少有人问津,成为茶农的心头难。此时,炒茶的工艺就比茶叶本身更重要。

9月29日,秋茶收获的日子,信阳市浉河区举办第五届手工炒茶大赛,将浉河区各乡镇的35名炒茶高手汇集在浉河港乡的四望山,意在拯救孤独的秋茶。

三十年炒茶高手秀绝活

本次炒茶大赛地点就在浉河港乡的四望山脚下。四望山海拔800米,山上茶园万顷、云雾环绕,山腰瀑布林立,山下泉水潺潺。

早晨七点,浉河区游河乡的炒茶师傅刘家栓和同村的雷应友,带着前一天采摘的茶叶,骑着摩托车赶往四望山。

雷应友曾在浉河区往届的民间炒茶大赛中得过两次金奖,刘家栓炒茶也已三十年有余,对制茶的程序要求很严格,看似简单的烧锅也不例外。雷应友告诉记者:“最好用黑炭烧锅,锅热得快又不会过火。火候把握好,才能制出好茶。”

刘家栓为茶叶筛去杂质和大叶,摊放在扁竹筐上通风,然后开始用手试铁锅的热度。“茶叶要炒制两次。第一次叫‘生锅’,炒锅的温度要达到150℃,主要起到风干茶叶、蒸发水分的作用。生茶炒熟将温度降低到90℃再炒,用手为茶叶塑造形状,提取香味,这叫‘熟锅’。”

火候刚好,刘家栓将茶叶撒进炒锅,用炒茶专用的扫帚上下翻炒,三分钟后改为顺时针旋转翻炒。他解释说,上下翻炒能够使茶叶迅速炒熟,左右翻炒有利于茶叶由片状变成条状。

随着刘家栓沿着“v”字形将茶叶拾起、拧条、撒落,茶叶的香气缓缓入鼻。记者问刘师傅:“锅里温度90℃,您的手受得了吗?”刘家栓笑着说:“我们炒茶人早就练成‘金刚不坏之手’啦,不怕烫,不觉得疼!”

民间高手 各有绝招

刘师傅告诉记者,茶叶炒制后,还残留三成左右的水分,需要放在灶台的“炕篮”上翻动,以便烘干和定形。“炕篮”是一个直径大约半米的竹篮,特殊之处在于它中间凸起、两边凹陷。刘家栓说:“把茶叶放在凸起的地方,烘烤时受热更集中。”烘干也分为初烘和复烘,其间需要将茶叶放凉再复烘,防止烤焦。

来源:第一茶叶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