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长江渔业资源面临不同命运 珍稀鱼类难逃化工污染命运
2024-05-05 02:22    1271 

随着我国工业等的不断发展,长江的渔业资源开始面临不同的命运。近些年渔业资源的不断减少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但是尽管各地区已经采取措施进行修护,可是结果却差强人意。据悉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栖息的最后领地,曾经逃过筑坝建水电站、化工污染的命运,但这次却似乎很难逃脱被开发的命运。

赤水河的幸运和海内外闻名的茅台酒不无关系。没有赤水河,没有河畔的植被和高粱,就没有茅台酒。靠着酒业的支撑,赤水河没有像金沙江、通天河那样,已经或者即将耸立起连绵的水坝。而根据科考队员的考察,当流动的河流变成一段段静止的河水时,对原有水生生物的不利影响几乎是难以逆转的。但如今,航运扩建项目的规划,让这个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资源唯一的避难所,避无可避。

一位刚从美国密西西比河考察归来的科学家感慨,在美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不单纯是为了发电,保护生态环境往往成为工程规划的出发点,并由此带来对于自然生态的尽可能细致的维护工作。这与国内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初衷及实施效果形成强烈反差。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名号,依然挡不住当地政府的开发冲动;河流生态的长远价值,却比不上一时一地的利益嗜好。环保组织、水利专家的呼吁,为何只能成为可有可无的参考?每一个问题,都值得社会各界深思。

在地方“发展大局”面前,公众利益和生态环境一再失守,这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任何一个地方,依托手里的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是其发展权的核心体现,然而在没有解决“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大规模利用、该如何利用”的问题前,这种发展往往得不偿失,其危害不亚于饮鸩止渴。

在很多官员和利益集团参与者的眼中,赤水河,或者说长江,不过是一条河流。发展水运,只不过是利用水流,少了一些水生生物,对人类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今年7月,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在做客某电视访谈节目时,就曾直言,有官员问他,江豚既然不好吃,为什么要保护。在他们的眼中,任何事物都可以用经济利益来衡量。

江豚不好吃为何要保护?既然能投放鱼苗,长江生态系统为何还会濒临崩溃?生物的多样性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既需要认真回答,更需要认真对待。

来源:中国科学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