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茶北引”作为齐鲁茶文化的一个符号,被广泛认可。其实,当年提出的不仅是“北引”,还有“西迁”。“北引”也不仅是山东,还覆盖了河北、山西、内蒙古,甚至包括了东北的辽宁和吉林的部分地区。“西迁”则直接迁到了西藏、陕西、新疆。应该说,这是一项庞大的植物迁徙计划,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引茶机构。现在看来,真正引进成功并大面积栽种生产茶叶的地区只有山东,其他地区只是树种引进成功、零散的茶树成活,不是茶叶生产大功告成。就是前两年,内蒙古的红山地区还宣布“南茶北引”结硕果,内蒙古的红山茶问世。但是,那只能证明茶树可以在这个地区活下来了,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要是仅仅以茶树的种植成活为标准,山东地区种植茶树的历史至少在明朝之前。经过我的小范围调查,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自己村里有老茶树,年头都在几代人以上。
当时的中央为什么提出“南茶北引西迁”这样一个庞大的茶树迁徙计划,据说最初的积极推动者,来自民间而非官方。关于山东的“南茶北引”,我听到的最早的一个民间传说,是带有半官方色彩的个人行为。舒同先生自1948年开始一直在山东工作,接近10年。那些年舒同先生做过省委书记,也做过县委书记,对山东情况十分了解。这位出生在江西的老表,到山东以后感觉气候条件与他的家乡十分相似,冬天并不冷,夏天雨水丰沛,而春秋温差大,极其适合茶叶的生长。但是,山东并没有形成规模的茶园,零散的茶树也没有茶农管理。于是舒同先生提出把他家乡的茶树种,引进到山东培育。此为坊间说法之一。
之二是另一位来自江西的老表,长期担任山东省委领导职务的谭启龙先生。
山东最早引茶种培育茶树的是泰安县,试种的地点是地处现今新泰和泰安交界的徂徕山,时间是1952年。徂徕山是一座革命的山,抗战时期曾经爆发了著名的徂徕山起义。但是,这次试种因为缺乏技术指导,并不成功。应该说,这次引茶的推动者就是舒同先生。
1959年,山东省的商业、农业、供销部门再一次启动引种安徽黄山的毛峰等茶种,在东南沿海的临沂、昌潍(今潍坊市)、青岛、烟台的7个县种植330公顷。除栽种在青岛中山公园内的几株活下来之外,其他野外种植的茶苗,全部死亡。
来源:第一茶叶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