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镇的樟州湾里,难见渔船的踪影。9月16日,为期3个月的东海伏季休渔全面结束,浙江省近3万艘渔船奔赴东海争撒“第一网”。
码头边大樟树下,行船30年的轮机手邱安康用土话唱着《四季渔歌》:“春季黄鱼咕咕叫,要听阿哥踏海潮。夏季乌贼加海蜇,猛猛太阳背脊焦。秋季杂鱼由侬挑,网里滚滚舱里跳。北风一吹白雪飘,风里浪里带鱼钓……”
那是怎样的舟山,怎样的东海?
虽已上岸多年,老邱仍忍不住关心海里的事,他和渔船上的子侄一样,内心对远洋捕捞充满期待,也对好收成隐隐担忧。
“带鱼像筷子,鲳鱼像扣子,黄鱼难见踪,乌贼快绝迹”,近几年,东海的收成大不如前。顺着老邱的担心,记者深入调研、发问专家,借机给东海“晒家当”。
东海渔场谁“称霸”
在朱家尖,樟州村和月岙村一直暗自较量。樟州村多用拖网和帆张网捕鱼;而月岙村,主攻流刺网抓蟹,两个村子比渔船、比捕捞、比收入……持续近半个世纪。
上世纪80年代初,因渔获丰富,樟州村每户一辆摩托车的经济实力曾羡煞月岙村。43岁的月岙村村民鲍扞海还记得,他当时只是渔船上捕蟹的小工,东海里螃蟹的收获也不算丰富。
现在,鲍扞海凭贩蟹有了10艘渔船、3艘收购船,开上了跑车。“每天交易量在10万斤以上,收购价每斤7元。”在舟山沈家门国际水产城活品交易码头,他指挥船工将一筐筐梭子蟹运上岸。
从8月1日允许流刺网下海捉蟹,鲍扞海今年又大获丰收。东海里的蟹越来越多,因捕蟹闻名的月岙村富裕起来,而樟州村半数渔民被迫转行。
“2010年舟山梭子蟹捕捞量为7万吨,2012年为9.9万吨,今年可能还有20%的增幅。”渔业资源专家、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所长徐汉祥在向记者提供这些数据时,并没有多少欣喜。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