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即将进入收获期,在夏粮连续十年丰收的基础上,全年粮食产量能否实现十年丰,占据全年粮食产量70%以上的秋粮举足轻重。
秋粮,主要包括玉米(春玉米、夏玉米)、水稻(北方一季稻、南方中稻和晚稻)、大豆、薯类等,在今年"南旱北涝"极端天气情况下,生产形势更受关注。
进入8月,南方13省(区、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1亿亩,成灾面积超过5000万亩,是近十年同期受旱最重的一年,正值晚稻栽插、中稻分蘖孕穗和玉米抽雄吐丝的生长发育关键时节。粮食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左右的东北三省,农作物生长则遭受了洪涝的连续考验。
好在8月下旬,在"尤特"、"潭美"两个台风登陆影响下,南方旱情基本缓解,北方洪涝灾害亦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夏粮增产39亿斤,为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只要把秋粮科技抗灾落实到位,今年粮食丰收就有基础,有希望",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
但是,部分受访专家指出,我国粮食生产虽连年丰收,但仍未能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形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而从包括今年在内的防汛抗旱等工作来看,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
进一步来看,连年丰收之下,中国的粮食供给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对本刊记者表示,粮食供给从总量上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结构上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局面。
秋粮总体长势正常
极端天气成为影响今年秋粮生产的主要不确定因素,综合农业部和防总部门的统计显示,在高温的8月,南方地区有2000万亩左右中稻出现不同程度的高温热害,导致授粉和结实率低。部分地区双季晚稻因缺水栽插困难,只能改种。
在北方,入汛以来,东北、华北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35成,三江平原和华北部分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本刊记者从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办公室了解到,洪涝灾害已经使全省农作物成灾面积达到2616万亩,对粮食生产产生很大影响。
来源:新闻周刊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