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家姓马的农户在乌海移植成活第一株葡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批立志献身大漠戈壁的农林事业的青年人来到建市之初的海勃湾,跑遍了沙丘、沟壑,揣摸着这方水土的"脾性"庭院葡萄规模逐年不断扩大。
日照时数长、有效积温高,平均日较差大,无霜期长,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全年相对湿度低。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给瓜果、蔬菜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大漠播绿者们把目光集中在葡萄上,发展葡萄产业成为乌海广大农林工作者的共识和历任领导始终关注的大事。
1976年,刚合并的乌海市百业待兴,市委向全市人民提出大面积种植葡萄的口号,并从吐鲁番优质苗木,60亩无核白葡萄园在原乌达矿务局园艺场建成。寄托着把乌海建成塞上吐鲁番-葡萄城的梦想开始实施。近10年间,葡萄面积在不断增加,到1985年发展到了675亩。
1985年,乌海市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速发展葡萄种植业建立葡萄商品生产基地若干问题的决定》,并成立了葡萄商品生产基地指挥部。通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葡萄的栽植形式、架型、整形修剪、越冬防寒、肥水管理等技术的精心试验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适宜以乌海为核心的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的规范化的葡萄幼树速生丰产技术,乌海葡萄走出庭院,不断发展壮大,葡萄种植业实现了第一次跨越,为乌海葡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来源:中国水果蔬菜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