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大连市长海县海水增养殖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
2024-05-05 00:39    8722 

近几年,大连市长海县养殖业按照“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方式调多、效益调高”的发展原则,积极调整海水增养殖业结构,到目前已见成效。

一是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基本形成。虾夷扇贝浮筏养殖规模控制在18万亩以内,同时充分利用内湾空闲的浮筏进行刺参、鲍鱼吊养;刺参底笼以及网箱养殖,因而降低了产业风险。十二五以来全县引进和推广鲍鱼南北调养、栉孔扇贝、魁蚶、牡蛎、刺参吊养、鱼类、藻类等多品种、多形式的健康养殖规模达10万亩。其中,栉孔扇贝6万亩,网箱养参2万亩,鲍鱼、牡蛎、魁蚶等品种1.5万亩。特别是鲍鱼南北调养已基本形成规模,主要集中在大长山和獐子岛两个乡镇,养殖规模达3.9万笼,大长山3.5万笼,獐子岛0.4万笼。继续引进大菱鲆(多宝鱼)、鲈鱼、红鳍东方鲀等名优鱼类,全县网箱养鱼规模控制在2200箱。

二是藻类养殖规模稳定发展。全县养殖海带、裙带菜、龙须菜等藻类2万亩。

三是继续压缩浮筏养殖规模。逐步清除沿岸1海里的养殖浮筏,扩大深水开发规模,在传统的近岸底播区150万亩的基础上(轮播期为三年),确权深水海域底播面积630万亩,年循环轮播轮收210多万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虾夷扇贝生产基地。

四是标准化生产全面推广。推行虾夷扇贝三级苗种暂养6万亩,一龄贝标准化养殖2万亩;普及推广了刺参自然海域生态育苗技术,全县生态育苗规模达到了13000箱。

五是合理布局养殖格局,全县五个乡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的海域优势,形成了大长山藻类养殖区、小长山新品种试养区、海洋岛苗种暂养区、广鹿海参综合养殖区、獐子岛、海洋岛虾夷扇贝深水底播增殖区的合理布局。

六是优良品种引进改良有新突破。牡蛎三倍体、blup(布拉坡)育种体系、大连一号鲍鱼、刺参自然生态育苗4项育种新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三倍体牡蛎、獐子岛红、獐子岛紫、海大金贝等新品种已进入产业转化阶段。

七是人工鱼礁建设步伐加快。在反复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长海县海洋牧场建设生态改造“1118”工程实施意见》,并经县长办公会通过印发。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以海洋牧场建设为重点,认真抓好《长海县海洋牧场建设生态改造“1118”工程实施意见》的落实,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以来,全县已投放构件礁15400块,投放石方120多万立方米,改造海域面积4万亩,底播刺参3.5亿头,投入资金3.8亿元。(惜旋)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