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与海洋“距离”有多远?
科研成果如何转化现实生产力?
……
带着这些问题,首批参加“海洋博士海西行”的10名来自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单位的海洋博士,来到连江和平潭等地,深入沿海一线养殖、加工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开展调研,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出谋献策。
日前,省海洋与渔业厅、厦门大学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共建一个跨海洋、环境、生态领域的海洋事务的研究教育机构—海洋事务东南基地,就海洋事务能力建设、科技、决策咨询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合作。海洋事务东南基地也是我省海洋事务创新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作为“基地”的首个重要工作,“海洋博士海西行”于当天启动。
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吴南翔对此行充满期待:“希望各位博士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多出思路,多想办法,积极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提供智力支持,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最迫切的需求
在为期两天的调研里,博士们与养殖大户、加工企业面对面,倾听他们的心声,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渔业大县连江,鲍鱼、鳗鱼、海带等海产品的养殖十分发达。随着台风“潭美”的离开,安凯乡天空重现蔚蓝,波平浪静的海面上一派繁忙景象,养殖户们一大早就回到渔排上忙活开了。
养殖大户黄捷今年在片海域养100万粒鲍鱼,他说,前几年鲍鱼价格一路攀升,大家一拥而上,纷纷养起了鲍鱼,这一海域的水质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再这样下去大家都没得养了。”
“养殖品种单一必然会导致海区的富营养化,合理养殖一些藻类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丁少雄认为,长远来看,政府做好养殖规划更为关键,通过对海域环境评估,估算其有多大的养殖容量,在通过政府作出合理的引导。
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张绳镇表示,当前正是连江渔业在养殖、精深加工等各方面结构的转型、优化的关键时期,希望可以通过引进博士们的科研成果到连江来转化,加快推进连江海洋管理开发和现代渔业的发展。
渔业是平潭许多当地渔民的收入来源,随着平潭的开发,传统渔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不少过去靠养殖为主的海域要进行旅游开发,养殖业怎么办?此外,当地海洋与渔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就海域功能定位的问题向博士们请教,也引发了博士们的热烈讨论。
来源:福建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