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高淳区气象台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全区出现35度及以上高温日数44天,是建站以来气温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年。根据渔业科技入户指导员王定国8月8日上午10点钟测定,1.5米水深池塘底层水温达到33℃。由于长期高温对蟹塘环境营造、水质调控、饵料投喂和消毒防病均带来很大影响,河蟹对池塘环境感到不适应,在傍晚夜间上草头、上岸,摄食量减少,营养积累不足,容易造成河蟹伤亡,甚至影响河蟹最后一次蜕壳。然而,根据高淳区渔业科技入户专家组的几位同志对示范户、辐射户的塘口调研以及到区外走访交流的情况看,在高温阶段高淳区与其它地方相比河蟹伤亡情况相对较小,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重视是保障。河蟹产业是高淳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通过多年来河蟹养殖业的发展,区政府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库、塘、坝合理配置,沟、渠、路科学规划,桥、函、闸设施完备,为河蟹养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今年长期高温少雨的特殊年份,区政府组织人力、物力从石臼湖向固城湖翻水,从而保证了养蟹池塘在高温期间始终有充足的水源供给。
2、科技入户是推手。通过多年来的渔业科技入户所总结形成的“高淳模式”在遇到今年长期高温的特殊年份,更显出其突出的优势,注重生态环境营造、多品种水草布局是其核心内容之一。高淳养蟹池塘的水草布局环沟深水区以伊乐藻为主、畈田浅水区及池塘四周则以轮叶黑藻、苦草为主且合理相间布局,保持高温季节水草覆盖率达到60—70%,轮叶黑藻、苦草在高温季节保持生长旺势,有利于降低水温、净化水质,与不耐高温的伊乐藻相比占有较大优势。在工作中,高淳区农业局领导充分发挥渔业科技入户的平台作用,创新工作方法,实行专家—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联动机制,以会议形式推进工作,从而使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来源:高淳区农业局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