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黄鳝养殖常见病
2024-05-04 20:30    4666 

出血病

病原:通过解剖和显微镜观察,证实该病是由“气单孢菌”引起的出血病,对黄鳝人工接种“气单孢菌”毒株,发病症状与原发症状完全相同,接种后91小时,黄鳝全部死亡。剖检可看到病鱼皮肤及内部各器官出血,肝的损坏较严重,血管壁变薄,甚至破裂。从病理学来分析,这是由于“气单孢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

防治:每100千克饲料添加汉宝“出血停”250克,每日2次,连用3天~7天。

水霉病

病原:在放养初期,由于操作不慎,鳝体表受伤而感染水霉菌,肉眼可见到伤处长霉丝。

防治:一方面立即加注新水,另一方面用食盐和小苏打(前者每百升水加2.5千克,后者每立方米水体用量20克),全池泼洒,同时每立方水体用0.2毫升~0.3毫升的“杀菌红”全池泼洒,直到病愈。

体表寄生蚂蟥症

病原:由于蚂蟥(中华颈蛭)吸附在黄鳝体表,引起细菌感染。病鳝活动迟缓,食欲减退,影响生长。用无土法养殖黄鳝时,在池中培育水葫芦,对养殖效果是有利的,但易带入蚂蟥(蚂蟥喜躲藏在水葫芦的根部)。

防治:将病鳝捞起,放入“百虫克”溶液(1000千克水加“百虫克”2克),浸浴5分钟~10分钟,按1份黄鳝5份药液浸泡1小时~2小时,能使蚂蟥脱落致死。如果发现浸浴时黄鳝有颤抖现象,说明药物浓度过高或浸浴时间过长,应立即将黄鳝捞出。

细菌性烂尾病

病原:鱼尾部感染产气生单孢菌而引起。感染后尾柄充血发炎,直到肌肉坏死溃烂。病鱼反应迟钝,头伸出水面,严重时尾部烂掉,尾椎骨外露,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

防治: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损伤。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改善水质与环境卫生条件。每立方水体用0.2毫升~0.3毫升的“杀菌红”全池泼洒。用金霉素药液浸洗鱼体,浓度为每毫升0.25单位。

细菌性皮肤病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