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富,我国大黄鱼产业的创始人,被业界尊为“大黄鱼之父”。1969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渔业资源专业,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宁德市大黄鱼产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刘家富带领团队突破了大黄鱼全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难题,实现了大黄鱼养殖产业化。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大黄鱼的全国年均产量约为12万吨,其中福建省约为3万吨。后来,机帆船和探鱼仪在海洋捕捞业上广泛使用,批量的越冬大黄鱼被捞起。
1973年冬天至1974年初,因暖冬气候影响,往年在浙江舟山外侧60~70米水深海域越冬的大黄鱼停留在偏北的江苏吕泗外侧30多米水深海域越冬。仅仅这一渔场的这一渔汛,大黄鱼的捕捞量就达25万吨以上,超过当时全国全年平均捕捞量的两倍。从1975年开始,浙江地区大黄鱼的捕获量越来越少。
当时,身为福建连江县水产局渔业资源调查员的刘家富开始焦虑了,如此捕下去大黄鱼肯定会灭绝的!就在那个时候,他萌生了一个念头:通过人工育苗的途径保住大黄鱼资源!
1979年冬天至1980年初的渔汛,在闽江口外越冬场捕获的大黄鱼达5~6万吨,是福建省正常年景时全年产量的两倍。此后,福建地区大黄鱼资源也急剧下降。这就更坚定了刘家富开展大黄鱼人工繁殖的决心。
近日,“大黄鱼之父”刘家富接受本刊专访,为我们讲述了他与大黄鱼的别样情缘。
申请调岗宁德搞科研
刘家富从1975年开始着手准备大黄鱼等海水鱼类的人工育苗研究工作。他利用还在闽浙沿海继续从事渔场渔情调查工作的机会,收集大黄鱼及其他海水鱼类标本,了解哪些鱼将来可以用于人工繁殖。
宁德三都湾内的官井洋海区是全国唯一的内湾性大黄鱼产卵场,当时在那儿还能捞到少量大黄鱼。该产卵场由当时的宁德地区水产局管理。为实现进行大黄鱼人工繁育研究的愿望,刘家富申请从连江县水产局调到宁德地区水产局工作。1981年,他如愿来到宁德地区水产局下属的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海淡水鱼类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