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莉
提起蓝泽桥,湖北宜昌与他熟悉的人们会竖起大拇指:网箱养鱼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将鲟鱼养在家里,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致富;创新的天峡模式改变了农村面貌,为新农村建设添彩。这一切的背后,是他20年的追“鲟”路。
网箱养鲟
20年前,作为湖北省水产局机械化养鱼开发公司总经理兼华鄂鲟鱼业发展中心主任的蓝泽桥,首开鲟鱼濒危物种保护与产业化利用先河。蓝泽桥将网箱养鱼技术带到宜都清江,清江水质清澈,生态良好,很适于鲟鱼安家落户。蓝泽桥的到来,改变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
蓝泽桥告诉记者,当时,一年一尾鲟鱼就可以赚几块钱,若能搞到一万条鲟鱼,一年就是几万块钱。农民一下子通过3到5年能够成为百万元户甚至千万元户。蓝泽桥带动了省内外数万农民在天然水域养鲟致富,形成的社会产值达20亿元以上。仅宜昌周边自然水域年产鲟鱼2万多吨,占全国总量的1/3。
宜都清江沿岸的老百姓几乎是人人对蓝泽桥心存感激,把他视为恩人。库区农民致富了,但因一窝蜂开始往清江里建网箱,带来水质严重污染。鲟鱼养殖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产业,可任其发展又对环境有影响,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蓝泽桥思索着想找到一条解决之道。
家里养鲟
养鲟鱼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既能产业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蓝泽桥苦苦思考着。
一次冬天的德国之行,蓝泽桥在一家小旅馆里的地下游泳池里游泳,发现水温是18度,而湖北井里水温也是18度,这正是鲟鱼全年适宜生长的温度。可不可以把江、河、湖、库传统养鱼方式“搬”上陆地,降到地下呢?为此,蓝泽桥和他的天峡公司历经10年的艰辛探索,自主创新发明了生态循环水工厂化养鲟模式,创建了鲟鱼产业博览园,并将其“搬”进农民家里,这就是天峡农家室内集约生态养鲟致富模式—天峡模式。
来源:科技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