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不碰耕地“红线”,守住安全“底线”
2024-05-04 19:24    5484 

近年来,因城市面积扩张占用大量耕地引发的矛盾和事件不断。据统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耕地面积年均减少约1000万亩。

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红线”,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才能打牢,“吃饭与建设”才能兼顾。

统计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区域在空间上是重叠的。这些区域城镇化建设占用的多是优质耕地,而补充的耕地则分布相对比较零散。据测算,东南沿海省份工业产值每增加1万亿元,其粮食播种面积就减少87.1万公顷。

为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国家设定了18亿亩的耕地保护红线,建立了完善的奖惩制度。耕地占补平衡作为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一项保护耕地的重要制度,自1999年施行以来,在缓解因城镇化建设占用造成的耕地压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功不可没。

不过,有些城市在扩张过程中,钻了耕地“占补平衡”的空子,存在占优补劣现象,新补充的耕地往往位置偏远、水土不匹配、自然条件差,其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无法和被占用的良田相比。

以上种种显示,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导致耕地数量、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而如何保持良田数量不下降则是保护耕地质量的重要方面。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就必须维持优质耕地,必须通过经济激励机制和行政措施,提高非农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的效率。

近年来,我国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相比,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农田建设标准偏低,建设资金分散,建后管护和培肥地力措施不配套。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累计改造中低产田5亿多亩,中央亩均投资为100~200元,已建工程折旧期多在5年左右。当前,提升耕地质量的项目较多,但仍缺乏统一规划,以至于不少改造的中低产田又重新出现土壤障碍等制约因素。

来源:粮油市场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