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湖北宜都鲟鱼养殖用仿生态模式搬上陆地
2024-05-04 19:04    2431 

昔日被视为珍稀濒危物种的鲟鱼,如今能批量养殖,一亩水面80万元利润。养鲟工厂每天水体循环100次,基本零排放。农民地下室建鱼池养鲟鱼,一个人一年轻轻松松赚6万元。在湖北天峡鲟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蓝泽桥的带领下,这些在湖北宜都市都成了现实。当地鲟鱼年产已占全国总产的1/3、全球1/4。

然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历经波折,实为不易。

过度养殖,清江变黑,网箱养鲟鱼盛极而衰

鲟鱼起源于两亿五千万年以前,既是全球公认的珍稀濒危物种,又是很具发展潜力的养殖新品种。

蓝泽桥曾任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1999年“下海”创办天峡鲟业有限公司,推广网箱养鲟。

清江水质清澈,生态良好,蓝泽桥带领当地群众很快走上了网箱养鲟致富路,民谣为证:“清水里能把黄金捞,乡亲们乐得哈哈笑。”

网箱养鱼面积控制在水面千分之一标准之内,水质基本不受影响。“一年一尾鱼赚几元钱,乡亲们一窝蜂地往清江里建网箱,密度超过了标准的10倍,清江水原来捧起来可以喝,后来连菜都不敢洗。”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赵兴寿老人回忆说。

2006年,灾难降临。清江流域大旱,水体交换减少,水温升高,水质恶化,大量鲟鱼死亡。痛定思痛,蓝泽桥决定上岸养鲟。

工厂养鲟,妙解水质污染、鲟鱼热死等技术难题

工厂化养鲟,水在室内循环不向外排放,也能抵抗天灾,理论上正好解决网箱养殖存在的问题。蓝泽桥在清江岸边建了一个试验池。

养鲟污水里含有的氮磷钾,让水质变坏,也是病害根源。蓝泽桥首先从试验池里切出一部分水面做污水处理区,种植滴水观音等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投放无纺布袋,还养起了白鲢。氮磷钾成了水生植物的营养源,微生物在布袋上安家落户净化水质,白鲢专吃鲟鱼的食物残渣碎屑。

蓝泽桥解决了水体污染,另一个考验又来了。

鲟鱼是偏冷水性鱼类,一旦水温超过28摄氏度,就会热应激死亡。湖北夏季很热,自然水体能交换降温,工厂化养鱼水体封闭循环,大多数靠买设备降温。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