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是人们在小型人工水体(一般在100亩以内)中,采取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技术措施,保证鱼类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获得优质鱼产品的生产过程。池塘养鱼包括鱼苗繁殖、鱼种培育和商品鱼养殖三个主要环节。
我国具有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有关养鱼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约4000年前)。公元前460年的《范蠡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文献。新中国的池塘养鱼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49~1964年为恢复发展期,突破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总结应用了“八字精养法”;1965~1978年为不稳定徘徊期,忽视科学技术,池塘养鱼徘徊不前;1979年以来为快速发展期,池塘承包改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使我国水产品总量在1989年跃居世界首位。
池塘养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要占淡水养殖总产的70%以上。我国池塘养鱼技术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个字上,通过多个优良品种混养搭配、投喂合适的饵料、水质生态净化等技术措施,保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提高水域空间、生物能、太阳能的利用率和饲料的转化率,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这八字方针及配套技术,是推动我国池塘养鱼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海洋、湖泊、水库养殖将受到限制,池塘养鱼比重进一步提升,在现有养殖池塘面积不可能大幅提升的基础上,提高养殖池塘单产、增加优良养殖品种、提升养殖产品品质将是以后发展趋势,池塘养殖将向着高密度、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高生物负载量和高投入量的池塘养殖模式下,池塘养殖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富营养化加剧,池塘中有害物质超标,品种衰退、生长缓慢、产量下降,鱼病频发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池塘出发,构建良好的池塘生态系统,引进开发高效的养殖技术和品种,促进池塘养殖持续健康发展。
1 池塘标准化改造
来源:当代水产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