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获悉,福建师范大学与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的《西施舌资源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总结去年西施舌人工育苗及苗种中间培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育苗设施、创新育苗模式,加强育苗生产管理,使西施舌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取得了较好进展。
近日,根据工作人员的现场测产,目前已培育出平均壳长0.64 cm的西施舌苗种134万粒,已运往霞浦县的西施舌核心示范区海域进行放流增殖,跟踪调查工作同步进行。
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福建俗称“海蚌”,香港俗称“贵妃蚌”,是福建最具特色的名优海珍品之一。
近十年来,由于酷捕、滥捕和违法作业,导致西施舌栖息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西施舌资源严重衰竭。为恢复福建海区西施舌自然资源,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主持,福建师范大学承担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东南沿海浅海五种特色经济底栖动物资源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子任务“西施舌资源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于2012年正式启动。该项目主要开展西施舌种质资源研究与保护技术、西施舌人工育苗及苗种中间培育技术、计划放流规格5-10 mm的西施舌苗种300万粒以上,并建立西施舌资源恢复示范区,期望通过西施舌外源苗种投放和自身繁育,实现西施舌资源就地恢复和保护。
来源: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