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冰块门”事件的发酵让自制冰块的监管空白问题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部分餐饮企业自制的食用冰块,还有众多制冰企业生产的食用冰在市面上流通。
行业数据显示,北京夏季食用冰流通市场的总产值大约5亿~8亿元,但全北京有正规资质的食用冰制造企业只有6家,市场上超过80%的食用冰都是没有资质工厂生产的“黑冰”。
有制冰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一包5kg的食用冰块市场一般卖10元,正规厂家低于6元出售肯定赔钱,但“黑冰”一包的成本不会超过3元。大量“黑冰”的存在搅乱了市场,正规制冰厂很多濒临破产。
北京仅6家正规食用冰厂/
餐饮企业的自制冰块只是食用冰市场的“冰山一角”,目前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由制冰厂生产的食用冰块。
据了解,早在1996年我国就对食用冰制定了卫生标准。从2005年7月份开始,生产食用冰的企业必须实行qs(食品生产许可证)准入制度。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官网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拥有食用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只有6家,分别是北京寒山人制冰厂、北京华冰制冰厂、北京清泉东欣制冰有限公司、北京凯博制冰厂、北京宝罗熊袋装冰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和路雪(中国)有限公司。
但记者在百度搜索“北京食用冰制冰厂”发现,目前北京的食用冰生产企业远远不止这6家。
北京市质监局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截至目前北京获得qs认证的食用冰制冰企业只有上述6家,如果以后有所变动,会在网站上予以公示。
北京某正规制冰厂员工透露,抛开主要做冰淇淋的和路雪,目前北京正规的食用冰生产企业只有5家。
正规“冰工厂”生存遇困/
有制冰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黑冰”的确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很多正规食用冰制冰厂都没什么效益,挣不了钱。
北京这5家有食用冰生产资质的企业一个夏季的总产值在一亿元左右,但如果加上“黑冰”,北京市夏季食用冰流通市场总值在5亿~8亿元左右。这意味着,近80%的食用冰市场缺口被未能取得qs认证的“黑冰工厂”生产的冰块填补。
“正规制冰厂目前主要针对大型零售和餐饮公司,而非正规的企业主要面向小型的水吧。北京5家专业做食用冰的企业中,曾经颇具规模的行业龙头企业已经濒临倒闭,转让出去了。”上述业内人士补充道。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