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鄱阳湖,但见波光潋滟,白鹭排云,湿地中青草与浮萍紧紧相依,交织出一幅天然水墨画……连日来,记者冒着高温,先后奔赴鄱阳湖核心湖区的都昌多宝乡、星子沙湖、永修大湖池与吴城镇,与湖区各保护站工作人员一同巡湖,并听沿湖群众讲述鄱阳湖保护观的变迁,见证他们对鄱阳湖生态保护的新期待。截至30日记者发稿,记者获悉,我省一个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关于鄱阳湖区实施转捕为养的对策研究》正式开题,这说明对沿湖群众的新期待,江西已开始了温暖而确定的回应。
br> 生态保护严苛 倒逼渔民二次创业
30日,对于去鄱阳湖边收购小龙虾的贩子周国红而言,无疑是失望的一天。因为他去鄱阳湖核心区——永修吴城镇河西村收购小龙虾时,被渔民告知今年龙虾减产太厉害,想在河西收齐一车1000斤小龙虾几乎不可能。
与此对应的是,这里的村民叶远喜透露,去年这个时候,每天捕虾可有毛收入300元左右,现在100元都难,因此很多渔民都开始“二次创业”。叶远喜说,现在鄱阳湖的鱼虾越来越少,很多渔民为了捕鱼,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用电网来捕捞。
正因如此,为了保护鄱阳湖生态,江西对鄱阳湖设立产业禁区——湖体核心保护区,尤其是在鄱阳湖核心保护区内,不仅关停污染企业,且已把渔业捕捞、畜牧养殖等列为产业禁区。“近年来,赣鄱儿女为呵护我们的母亲湖,疑心聚智,默默奉献。”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书记吴和平说,2010以来各地共铲除了违法违规填湖22处,铲除填湖堤58公里,恢复湖区湿地面积104.3万亩。
渔民洗脚上岸“失湖”却不失担当
鄱阳湖变得更加美丽的背后,是沿湖渔民的巨大牺牲。今年38岁的左冬生是星子县沙湖山长湖三组的村民。左冬生说,他家世代以捕鱼为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但从2001年11月撤乡并镇开始,这里改为星子县沙湖山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区管理处,沙湖作为鄱阳湖核心保护区,从此彻底禁止村民下湖捕鱼。
来源:信息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