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对食品安全信息的获知,极大依赖于监管部门发布。然而,近期出现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躲猫猫"、"挤牙膏"现象,却让许多消费者无所适从。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36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6%的受访者认为监管部门对当前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得不充分,83.3%的受访者建议对故意隐瞒信息的责任人进行问责。
公众最想了解的食品安全信息是不合格食品的生产单位、危害与流向
当从媒体上得知湖南大量"镉大米"流入广东后,家住广东东莞的潘俊威,对于自己吃的大米究竟安不安全很担心。潘俊威表示,他特别想知道"镉大米"流向了广东哪些地方、东莞有没有、"镉大米"危害有多大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可是,他在相关监管部门的网站上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他想要的信息。
调查中,93.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
在不同类型的食品安全信息中,受访者最关注的是"不合格的食品生产单位"(72.2%),其次是"不合格食品的危害"(68.3%),排在第三位的是"不合格食品的销售单位、流向"(63.9%)。其他依次是:"有关部门对问题食品及生产厂商的处理结果"(63.6%)、"不合格食品的品牌、批次"(63.2%)、"食品安全常识"(47.4%)、"不合格食品的查货数量"(33.7%)、"政府日常抽检报告"(33.3%)等。
在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方面,受访者目前最多依赖的是"新闻媒体"(87.1%),其次是"亲朋好友"(34.1%),"监管部门官方网站或报告"排在第三位(33.9%),最后是"网友个人发布的消息"(33.0%)。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华琳指出,新闻媒体喜欢选择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题材,在食品安全方面,表现为更倾向于报道有毒有害食品之类的事件。但是一些媒体的报道往往浮光掠影,未能扎实、深入地调查了解清楚相关危害的程度与范围,客观上可能夸大食品安全风险。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