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居苍南的千年茶园如何走出发展瓶颈?
苍南县的鹤顶山茶园种植面积有500亩,年产量达到60吨,属于无公害茶叶,而年产值仅有4000万元,作为省级的无公害茶叶精品园,在同行业里算是典型的“贫困户”。如今茶园面临产值不平衡的困境,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如何才能成为首屈一指的好茶,《市场导报》力邀专家为茶园“听诊把脉”。
茶园“症状”
鹤顶山是苍南的第一高峰,因山势如鹤顶而得名。山上怪石嶙峋,花草茂盛,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春夏水热同步,秋冬光温互补,每年有近三分之一时间被大雾笼罩。鹤顶山茶园正伫立于此,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远离交通道路和工业污染,空气清新,绿色环保,种植茶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茶园总种植面积达到500亩,年产量60吨,属于高产型茶园,而年产值仅有4000万元。早在1100多年前的五代,就有人在此采茶、种茶,并在新中国成立的五六十年代,该茶园生产的茶叶远销国内十余省份,为何如今却陷入这样的困境?
工商“问诊”
2012年,苍南县工商局矾山镇工商所在走访中发现,与当地其他茶企相比,鹤顶山茶园的产业化程度依然停留在原始加工和销售的模式中。其次,企业无商标品牌意识,生产的茶叶处于无品牌的直销模式内,并且没有积极主动开拓和深掘市场等,这一系列问题制约着企业发展。
经过分析和比较其他茶企的发展模式,矾山镇工商所建议鹤顶山茶园调整发展思路,企业走“茶叶品牌化,产业高端化,社会和谐化”的发展之路。茶园要改造配套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茶叶亩产量,增加名优茶比重,发展休闲观光产业,积极开拓以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娱乐旅游,为社会提供优质休闲养生场所;通过发展园林苗木和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形成采摘游、摄影游、生态游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
专家“把脉”
面对鹤顶山茶园的“疑难杂症”,笔者咨询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教授骆耀平,为其“听诊把脉”。
骆耀平曾作为浙江省第一批科技特派员,于2003年至2011年在苍南五凤地区就职,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此期间,他曾亲自考察鹤顶山,发现该茶园的栽培环境的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骆耀平把脉“处方”显示:
来源:第一茶叶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