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前病虫基数、栽培条件和气候因素等综合分析,预计中晚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呈重至大发生态势,发生面积10.7亿亩次。其中,“两迁”害虫在淮河以南大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二化螟在长江中游、西南中北部稻区偏重发生;稻瘟病在西南、东北以及江南和华南部分稻区有偏重流行的风险;纹枯病在大部稻区偏重以上程度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江南和长江中游等稻区有回升趋势。
一、上半年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概况
今年上半年, 南方稻区大部重大病虫发生程度总体轻于上年,累计发生面积3.7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2.8亿亩次,病害发生0.9亿亩次。主要表现为如下特点:
一是“两迁”害虫始见期早、主迁入峰偏晚、迁入峰次少,长江中下游迁入虫量大,总体中等发生。其中,早稻稻飞虱总体中等发生,西南东部和华南西部局部偏重发生,发生程度总体轻于上年同期,与常年接近。华南中北部、江南、长江中下游大部稻区稻飞虱灯下始见期较上年偏早5-15天,但主迁入峰偏晚,集中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迁入峰次较上年偏少2-3个,与常年相当;迁入虫量总体少于上年,接近常年,但褐飞虱比例显著高于上年和常年同期。6月中旬以来,长江中下游稻区出现3次大范围迁入,迁入量明显多于常年,且褐飞虱比例较高,为近年罕见。全国累计发生1.0亿亩次,同比减少10%。稻纵卷叶螟在华南大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迁入早2-5天,其中,长江中下游稻区迁入蛾量明显高于近年同期,浙江临海局部亩蛾量超过万头;田间发生程度总体重于上年。全国累计发生6461万亩次,同比增加15%。
二是钻蛀性害虫发生期提前,长江中游、西南北部和江淮部分稻区偏重发生。二化螟在全国大部稻区发育进度较上年提早2-7天,长江中游、西南北部和江淮部分稻区一代残虫量较高,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同期,全国累计发生9374万亩次;三化螟在大部稻区偏轻发生。全国累计发生789万亩次;大螟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回升态势明显。
来源:世界农化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