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兴化市缸顾乡农业服务中心水产站 吴锦才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水产养殖病害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取得高产、高效的瓶颈问题。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先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生态防治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其生态防治综合技术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内容:
一、彻底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包括清除池底污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一般老池塘每年都要清除池底淤泥,只保留底泥10~15厘米即可。这是控制水产养殖过程中少生病的关键。清塘消毒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干法清塘,即按每亩鱼塘用生石灰75~100千克或漂白粉3~4千克加水溶解,在全池均匀泼洒。另一种方法是带水清塘,按每米水深每亩用生石灰130~150千克或漂白粉12~15千克溶化后全池泼洒。泼洒时要趁热、连渣带汁、到边到位。
二、营造优良养殖水体环境。池塘消毒后接着就要进水,进水必须进行水体消毒,同时,池塘要保持适宜的水深和优良的水质及水色。在养殖的前期,因为鱼、虾、蟹个体较小,水温较低,池水要浅,有利于水温回升和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后随着个体长大和水温上升,应逐渐加深池水,到夏秋高温季节虾、蟹池水深最好达1.2~1.5米。水色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透明度30~50厘米为宜。在养殖过程中,一要定期用生石灰泼洒,可以改善环境,加速物质循环。也可用微生态制剂进行调节。二要定期换水。换水是保持优良水色的最好办法。三要及时增氧,增加整个池塘的溶氧量,可以加速池底物质循环,减少有毒物质的积累,使鱼类健康成长,增加抗病能力。
三、注重科学放养。养殖中应放养健壮的种苗,并采取适宜的密度。放养的种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所有养殖的鱼、虾、蟹种下池前均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溶液进行浸体消毒。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
来源:缸顾乡农业服务中心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