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青、揉茶、炒制……看着嫩绿的枣芽,经过自己的双手变成了枣香四溢的枣芽茶,“茶农”徐有刚带汗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徐有刚是昌平区延寿镇百合村人。13年前,大学毕业的徐有刚走出山村,经过5年奋斗,在市区一家电脑公司担任总经理。事业有成后回乡,看着家乡一如十年前贫穷,村民年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徐有刚心里不是滋味,于是萌生了个想法——回乡创业! 一周时间,徐有刚辞掉了市区的工作回到了家乡。“我们村是昌平最北边的深山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是核桃、栗子、酸枣等农作物。老百姓靠天过活,雨水多了,收入就高些;雨水少了,收入也跟着少。”经过反复考察,徐有刚觉得发展、经营普通农作物的前景并不明朗。正在徐有刚为创业犯愁的时候,一个“金点子”意外降临了。 一日,徐有刚和朋友出去散心,在一个农家院吃饭时偶然尝到了老板自制的枣叶茶。清冽而醇厚的茶香,一下子勾起了他敏感的神经。灵感一触即发,一杯茶未饮尽,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已经在他脑海里酝酿起来。“看着粗制的枣叶茶,我当时心里一激灵。我们村后山有成片的酸枣树,要是用每年开春儿树上冒尖儿的枣芽制茶,不比这个枣叶子茶强百倍吗?那可都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有了这个想法,徐有刚一刻也坐不住了。在回家的路上,他联系了做茶叶生意的老同学,询问制作枣芽茶的可行性。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徐有刚一口气置办了所有的制茶设备,并开始组织村民一起摘枣芽、制茶。由于经验不足,徐有刚连着出了三锅茶,都没有想象中的好喝,连一点儿枣香味儿都没有! “老同学,你赶紧开车来我家,我遇到难事儿了!”心急如焚的徐有刚赶紧给老同学打电话求助。“那会儿我是真急了,乡里乡亲都在旁边眼巴巴地等着、看着呢。” “枣芽采摘后摊放时间太短,杀青的温度不对,炒茶的手法也不对。”老同学赶到后,连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就被徐有刚拉到炒茶锅前进行指导。听了老同学的话,徐有刚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他一把拉住老同学的手,不让他走了。“你住我家,啥时候教会我们制茶,你再走,吃啥喝啥你尽管说,我都满足你。” 在同学的指导下,徐有刚渐渐掌握了枣芽茶的制作技巧——新采摘的枣芽一定要摊放16个小时后再加工,这样才能保证茶叶的色泽、香气等方面不受影响;杀青的时候温度要控制好,不易放入太多,要让枣芽均匀受热失水;炒茶时要不停翻动,否者茶叶就会被烤焦……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断试验,百合村的枣芽茶终于制成了。没想到头批枣芽茶一面世,就把不少大公司吸引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 “那些老板们的想法很明确,就是想买断我们的枣芽茶。这样一来,我们的确能马上得到一笔钱,但对于村里的长远发展却没啥好处。”徐有刚断然拒绝了各大公司抛来的橄榄枝,而是带着全村的村民一起扩大规模生产枣芽茶。 “经过两年的试验,现在我们的枣芽茶一斤能卖到1100到1200元,还供不应求。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周边村的村民也都跟着一起做、一起富。我正准备找镇里给出出主意,做大这个产业呢!”徐有刚说,他现在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做的事情,就是继续带着村民创业,守着产业,发展产业,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来源:第一茶叶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