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官网7月12日公布,2013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3189万吨,比2012年增加196万吨,增长1.5%;其中冬小麦产量11567万吨,比上年增加148万吨,增长1.3%。2013全国夏粮总产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十连丰”。
近十年来,由于中央重视、政策得力,“增产”“丰产”成为农业关键词。不过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粮食等农产品供需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仍然时刻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谷物进口量比上年飙升了156%,达1398万吨,约占国际贸易量的5%。其中,玉米进口增幅逼近3倍,大米净进口增幅逾2倍,小麦进口增长近1倍。
当然,相对于我国每年谷物5.2亿吨的消费量,进口所占的比例不高,为2.7%,显示我国粮食供给状况仍处于安全水平;但也正是如此巨大的消费量,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长期巨大的压力。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告诉记者,我国目前耕地产出的粮食刚刚够用,为了稳产高产,耕地没有轮作休息的时候,长此以往,耕地地力堪忧。
农业专家介绍,作物产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基础地力,一个是水肥管理。国外农业产量中,基础地力(土壤本身肥力)贡献率可达70%左右,而我国平均只能达到50%左右。我国土地瘠薄化的态势可见一斑。
天天种地的农民对此更有切身的体会。他们说,过去种的地多肥啊,犁出来的土黑黝黝的,就像能冒出油来,现在这样的地到哪找去?地是越种越黄,越种越瘦……
地力不足,肥力来补。于是我们看到,每到春耕时节,各地农资市场的化肥都堆得一座座小山似的。统计显示,我国耕地不足世界的10%,却使用了全世界1/3还要多的化肥。过量施肥看似保住了产量,却进一步恶化了耕地质量,终究难以持续。
基层农业专家告诉记者,十年前,一些地方肥料、粮食投入产出比为1:5,即投入1块钱的肥料可以增产5块钱的粮食。但现在这一比例已经降到1:1甚至更低。这表明,农业生产不再因为化肥用量增加而线性上升,单纯依靠化肥增产的路子正越走越窄。
来源:半月谈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