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河南耗费十年心血“太空豆角”结硕果
2024-05-04 14:33    7140 

近日,研究人员向记者展示近1米长的“太空豆角”。

“近段时间,随着‘神十’顺利发射及返航,我们利用‘太空种子’种植出的‘太空豆角’也开始备受关注。”7月3日上午,在市农科院,今年78岁的刘金聚指着菜架上结出的硕长豇豆角高兴地对记者说。

“太空豆角”最长近一米

记者看到,这种“太空豆角”和一般的豇豆角的确不同:植株粗壮、叶片肥厚,豆角长度和直径比普通的豇豆角大一倍。经过现场测量,豇豆角平均长度在70厘米到80厘米之间,其中最长的92厘米,直径近2厘米。刘金聚说,2003年,由他与钟飞、赵林阁等人组成了研究试种小组,在北京航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与市农科院合作,实验种植多个品种的“太空种子”。经过10年的多轮种植、观察、对比、筛选,“太空种子”中的航豇一号豇豆角终于达到预期目的。6月28日,经市农科院多名农业专家认证,“太空种子”航豇一号豇豆角具有性状稳定、长势好、产量高、耐老化、易运输、抗病害、营养含量高、口感好等优点,具有较好的推广种植价值。

漫长的“太空种子”选育

试种小组成员钟飞说,种子“上天”是一种新兴的农业育种方式,它利用返回式卫星或载人飞船将种子搭载至太空,利用空间宇宙辐射、微重力、高真空、高洁净、大温差、弱磁场等地球无法模拟的外空条件,对搭载的种子进行空间诱变,促使物种遗传基因发生突变。种子“落地”后,先进行试种,然后,再从第一代种子中,将其中变异良好的单株挑出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种植,再从中选育种子。由于种子在生长过程中性状不稳定,往往要反复筛选到至少第四代时才能获得遗传性状稳定、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的种子,然后再经过2到3年的全国多点种植试验,报经相关部门认定,最后确定一个新品种能否推广种植。

市农科院工作人员唐实超告诉记者,研究试种小组的成员为了“太空豆角”耗尽了心血,每天天刚亮,他们就来到田间观察、养护。据了解,研究试种小组准备在郊县建立“太空种子”种植园,进一步扩大太空蔬菜的研究种植面积,力争让这些“太空蔬菜”早日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

来源:中国水果蔬菜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