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已于北京时间7月12日凌晨如期落幕。在这次对话取得的成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中美双方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开展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的实质性谈判。参与此次对话的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表示,中美双方同意展开bit实质性谈判,这是贸易谈判的“最大突破”。
bit和其所涉及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等,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些比较陌生的概念。对此,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在7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专门作了解释。所谓“准入前国民待遇”,是指对外资减少甚至取消准入门槛,在“准入”之前便享受与本国资本同等的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是指凡是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均以清单方式列明,除列明之外则再无其他要求。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投资规则发展的新趋势,据沈丹阳介绍,现在世界上至少已经有77个国家采用了这种模式。
从bit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在中美双方对对方企业来自己国家投资方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制度,对中美两国都存在一定的挑战。就美国来说,目前与美国达成bit的都是一些经济体量较小的国家,比如非洲的摩洛哥和卢旺达,而美国的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它的南北两个邻国墨西哥和加拿大,包括欧盟都尚未与美国建立起bit关系。美国目前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设置了很多让中国企业摸不着头脑的障碍。一旦美国必须按照bit模式来管理中国企业的赴美投资,那么,美国方面对中国投资企业“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审查,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支配下产生的无理阻挠将难以继续推行。
来源:北京青年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