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黑龙江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的一场大火,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之时,也反映出我国粮食储备的体制弊病。无论是从储备量还是储备率来看,我国粮食库存数字都是惊人的。目前包含小麦、稻米、玉米在内的粮食总储备已经高达2亿多吨,占了年粮食年总产量四成左右。
惹来祝融之灾的这个粮库,核定容量为七万多吨,但实际库存接近15万吨,远超过库容能力。并且还在继续接收粮食,随意堆放在地上,究其原因是中央财政按公斤计算每年给与补贴。据统计中央财政每年对粮食企业补贴高达数百亿元,此外还有中央储备补贴、地方储备补贴、超储粮补贴也高达数百亿元。
人们习惯用水库来比喻粮仓,平时收纳雨水,遇到干旱季节则开库抗旱。实行粮食储备的目的,是保障粮食安全,平复过大的粮价波动。当粮食价格涨得较快时,就放出供应市场,平复粮价。然而,在国企式经营模式下,人们容易看到好处,却忘记了更大的成本。
根据2011年初数据统计,中储粮系统拥有六百多个直属粮库。建造和维护这些直属粮库的成本是高昂的,最近广州通过粮食储备库点升级改造实施方案,三年内投入8亿多巨资拆建改建储备仓库。
另外,粮食并不适合久放,存放过久会降低品质,甚至变成只能做饲料用途的陈化粮。而庞大的储备,每年因存放过期而损失的粮食总量绝非小数。在管理不善情况下,工作人员为牟利让陈化粮流入市场的事故常有发生。
国企的管理弊病也增加了权力的寻租空间,贵州省毕节地区一储备库主任私下和经营菜籽油的朋友达成协议,按照9600元每吨价格购入,但卖给储备库的合同价格却高达1.3万元。而小麦、稻谷也一样做法,低价购入,高价卖给粮库,差价入袋。短短三年时间,贪污三百多万元。并且这也不是孤例,2011年中储粮周口直属库主任携上亿公款潜逃。粮仓太大,硕鼠难消。
来源:中国经营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