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在深海网箱养殖基地,一名中国渔业工人正在喂鱼。
记者 暨佩娟 摄
“中国文莱渔业合作深海网箱养殖基地对文莱的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驻文莱大使馆经济商务处主任王嘉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中国与文莱合资的中文渔业合作深海网箱养殖基地采访。从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中心向东驱车约30分钟抵达海边码头后,再搭乘一艘快艇在海上行驶约20分钟,便能看见海面上漂浮着连缀成片的方形网箱。“这些是从中国带来的深海网箱,比本地用浮桶和木板搭成的普通浮排抗风浪冲击能力更强,而且双走道的设计可以方便工人喂鱼。”该基地的发起人国泰(文莱)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董事经理郑镇雄告诉本报记者。
已经在广东省养了21年鱼的郑镇雄对本报记者说,文莱人养鱼很认真,但渔业养殖各方面的技术都相对落后。此前,文莱需要从中国、印尼等地进口鱼卵培育成鱼苗,运输途中,鱼卵有一定死亡率,而中国公司带来了鱼苗培育技术,不仅可以就地生产鱼苗,削减了运输成本,还可以供应给当地的鱼苗市场。“文莱政府批给我们约200公顷的海域用于深海网箱养殖,每年只象征性地收取50文莱币(1美元约合1.27文莱币)。”郑镇雄说:“文莱政府对养殖产业的支持真的很给力!”
中文渔业合作深海网箱养殖基地是两国渔业合作的典范。2007年,文莱工业与初级资源部渔业局派官员到中国海南、广东等地参观考察。2009年11月,该局与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签署《渔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指定企业组建金航(文莱)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即国泰(文莱)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的前身),联合实施深海网箱养殖基地项目,双方在推进企业合作、网箱养鱼、赤潮研究、技术培训等领域开展交流与投资合作。
来源:人民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