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褚新 唐伟
说起山东省微山县高楼乡渭河村,喜欢渔家乐和湖上旅游的人大都知道,这里有一条叫做“水街”的地方,被誉为微山湖上的“香格里拉”,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体验渔家风情。渭河村的河蟹养殖和生态旅游走在了全县的前列,而逐渐发展的休闲渔业合作社则成了当地新形势下渔业发展的新方向。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始后,为确保一泓清水北上,微山县果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湖区渔业养殖加以规范、清理、标准化改造以及退渔还湖等,使得微山湖渔业养殖和污染防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保证了调水水质达标。但是,由于湖区养殖面积大、渔民数量多且技能单一等历史因素,退渔还湖后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成了县委、县政府,尤其是当地渔民最为关注的问题。
为了切实解决微山县部分依靠养鱼为生的“纯渔民”今后的生计问题,该县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大渔民科技培训和渔业科技投入,向质量要效益;鼓励引导渔民转型种植高附加值、无污染且能净化水质的水生经济植物代替原来的渔业养殖。
退渔还湖后,由于养殖面积的减少,很多渔民无法继续从事渔业养殖,这样势必给经济发展和渔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该县通过积极地调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优势,扶持渔民从事该县发展比较成熟的运输业、造船业等,并根据乡镇休闲渔业和旅游业的良好基础,加大对渔民转业从事休闲渔业和旅游业的扶持力度。
由于很多乡镇都具有一定的渔业养殖基础,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积极申报等,把原有的养殖业基础发展转化,鼓励乡镇成立专业合作社,凝聚全乡镇的力量壮大发展原有的休闲渔业和旅游业。在微山县高楼乡渭河村,政府全程服务,扶持成立了“休闲渔业合作社”。合作社在全乡规划保留的1.8万亩的养殖面积中开发2700亩进行生态养殖和休闲旅游,集垂钓、捕鱼、餐饮、住宿等与渔业有机结合为一体,既实现了退渔还湖后当地渔民的转业发展,又进一步壮大了当地的休闲渔业和旅游业。对于这样的“休闲渔业合作社”,除了可以优先使用上级扶持资金,县政府还对每一个申报成立的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全力支持该县休闲渔业合作社的发展。
逐步发展的休闲渔业,以渔业生产为载体,将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学普及以及餐饮美食等与渔业有机结合,既解决了湖区渔民在退湖还渔后生产、生活问题,也让更多的游客品位、感受到微山湖的“鱼香”、“渔味”、“渔情”、“渔风”。
来源:大众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