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点军区桥边镇天王寺村五组农民朱小红屋旁的葡萄架上,依然挂着一串串的紫色葡萄,为宁静的山村带来丰收的气息。
近年来,不甘于走传统的作物种植老路,朱小红面向市场大胆调整种植结构,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逐渐成为享誉一方的“小水果王”。
天王寺位于点军区桥边镇的西北角,属丘陵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合柑橘、桃、李、杏等水果栽培。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种植柑橘为主,近几年来由于柑橘市场行情低迷,种植柑橘的效益越来越低,若遇到自然灾害则往往亏本经营,极大地伤害了柑农种植的积极性。他和大多数乡亲一样,靠种植柑橘树养家糊口,可经济效益每况愈下,此时的他开始思考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尝试走出一条多元化水果产业之路。
经过反复思考,2005年的一天,他带着东拼西凑的2000元现金,只身前往天门市特色农业推广中心。在那里,他参观了各类苗圃基地,请教了基地的技术人员,详细了解了桃、李、杏等水果对水、土壤及气候的要求以及育苗、管理等相关技术,经专家推荐并结合本地实际,他选择了桃、杏、李、葡萄等优良品种,一次性购买了200多元钱的优质苗木。种在了从荒坡中开垦出来的梯田里。为了确保树苗健康生长并顺利挂果,他深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他挤出资金订阅了《桃树高产栽培技术》《李子树病虫害防治》等书籍,潜心学习栽培技术。对果树的病虫害进行适时防治,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所栽桃、李、杏等开始进入挂果期。2010年春夏季,各类小水果陆续上市,虽然桃子、李子、葡萄等挂果数量不大,但以其特有的果形、色泽、味道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四面八方的水果商贩游客2000余人次前来参观订购、采摘,产生了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他引种小水果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点军区人大代表、村主任马玉庭闻讯而来,对他大胆调整产业结构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称赞他为本地发展多种经济探索出一条值得推广的新路子。一时间区政府领导以及桥边镇党委、政府领导都纷纷前来实地调研,他们在田间地头进行实地察看,他认真汇报了引种小水果的发展思路。通过品尝,领导们感受到他引种的水果真的与众不同:它们色泽光亮,果形大,味道甜润,极具发展和推广价值。并为其规模化种植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希望他能充分利用天王寺低丘岗改造之机,将特色水果产业做大做强。领导们的一番话极大的增强了他发展小水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新闻媒体也多次对其进行现场采访、通过报刊、网络对他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经过8年多的发展,水果经营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一年四季有水果上市的设想,经济效益初步显现。2011—2013年仅小果收入可达五万余元。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他巧借天王寺村低丘岗改造的东风,将自家的5亩荒山改造成果园,新植树苗300余株,三五年后,仅小水果一项,将实现年收入5万元,家庭人均增加五千元。
如今,他开始对几年来水果的生产、销售情况、经济效益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进一步遴选性状优良,经济效益好的品种进行繁殖推广。随后他将会对适合本地发展的品种进行繁育,以扩大种植面积,走规模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截止目前,他栽培挂果的优良桃树150株、杏树50多株、李子树200余株。新植桃李等近300株,加上前期的200多株柑橘,家庭果园雏形已基本形成。
他认为:“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作为共产党员,要积极带动身边的百姓一起致富2011年,他繁育了各类优良种苗了1万余株,除满足自己栽培之外,低价出售给乡亲们,帮助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水果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并加强技术指导,发展天王寺的观光农业,使之成规模,上档次。同时,他正着手筹划开办天王寺生态“农家乐”;申请水果商标及果品包装等事宜,拟走“规模+品牌”的新型产业模式,以提高水果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王新 黄世华)
来源:中国水果蔬菜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