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村农民敢为天下先,以“包产到户”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35年后,这里农民在如何种地,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突破口在哪儿,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活力从哪里来?记者就此进行深入调查。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今天谁在种地――
当初小井庄“分地”的几个村民组,已没有一个农民在经营自家田地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土地流转加速,规模经营者增多,农业经营主体正发生着历史性变化。
初夏六月,原野里一片葱绿。驱车行驶在肥西县山南镇,车窗外闪过的,是一片片刚刚插好的水稻,生机勃勃。
山南镇,地处江淮分水岭,易旱,人均耕地不多,非粮食主产区。然而,因包产到户由此发端,这里的农业生产变迁具有了别样的标本意义。
1978年9月,小井庄村决定以“借地度荒”名义实行包产到户。仅仅大半年,1979年午季,山南镇的大小麦总产达2010万斤,同比增长两倍,上交国家任务增长十几倍。一个“分”字,让土地迸发惊人的活力。
今天,当初小井庄村“分地”的几个村民组,已没有一个农民在经营自家田地了。“2010年,所有土地全部转租给一家叫勤耕公司的企业,除了一些老人和妇女以雇工身份,劳作在土地上外,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进了城。”小井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祖好介绍。6月15日,记者来到这里,深切感受到农村改革35年后农民与土地的新关系。
深具标本意义的小井庄村,巨大变化折射的是,当前农村土地经营状况的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农业规模经营比重逐年提升。”山南镇党委书记朱宗兵告诉记者,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在加速,呈现散户、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共同经营的格局。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和农业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给山南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小井庄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0元增加到2012年的11000元。
来源:安徽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