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沿着齐整的渔村水泥路,开到了崇湖渔场东北湖分场渔民陈立兰家门口。作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崇湖渔场早已小有名气。26日上午,记者和市农业、水产部门一起走访了这一示范基地。
顺着水泥路,两旁分布着齐刷刷的鱼塘,鱼塘边上,一排排民居错落有致。
按照规划,这里的渔民以住宅为单位,每家都放养着屋后的13.7亩鱼塘,这片鱼塘就是他们的家业。陈立兰也不例外。
在分场近千亩水域里,“18221”养殖模式独领风骚。此种模式下,渔民受益匪浅。
这是一种用经济价值更高的黄颡鱼代替传统“四大家鱼”与鳖混养的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所谓“18221”,即一亩鱼池产800斤黄颡鱼、200斤甲鱼、2万元产值、1万元纯利。
渔民:新模式下收益倍增
“这是刚盖不久的新房,儿子就要结婚了。”提起家里的这栋小洋楼,陈立兰咧开了嘴。在陈立兰看来,致富全靠这13.7亩水塘。
2007年,“18221”模式在这里起步。经过6年的成熟与完善,这一模式创造的效益进一步提升。
“去年亩产黄颡达到2000斤,近三年来平均也有1500多斤。”在陈立兰的塘里,“18221”悄然升级。去年,陈立兰家里收入10万余元。
“现在养鱼,心里非常踏实,基本不用担心。”陈立兰说,“从开春清塘、种苗选择、养殖防治到市场销售,都经过严格管理与对接,没得蛮大风险。”
据了解,在陈立兰的鱼塘里,3月放苗,6月起开始逐步上市。渔场里的鱼80%属于外销,主要销往上海、江浙、广东等地。
健康养殖:重在生产环节
在不远处的湖面上,精致格外吸引眼球:绿油油的空心菜成块漂在水面,犹如绿色绸带;水下,黄颡成群游荡。
这种“水上种菜、水下养殖”的模式是崇湖渔场改良水质的有益探索。渔场80%以上的鱼塘都采取这种模式。
“一般而言,水质改善都通过投入化学制剂或者生物制剂来实现,但会产生毒害物质,不利于鱼类健康。通过水面种植空心菜,能有效分解氮、磷,吸收水中悬浮物,净化水质。”公安县水产局副局长赵与善介绍。
来源:荆州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