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建设在带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海州湾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为期五年的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生态修复项目已进入第二个年头。昨日,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生态修复项目增殖放流验收组对2013年度增殖放流的中国对虾苗种进行了现场验收。通过抽检、测量和计数,对实际放流数量进行了验收。按照往年的增殖效果计算,此次放流将带给连云港市渔民上亿元的收益。
已完成4亿多尾中国对虾
和3000万尾梭子蟹苗种放流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建设和运行改变了海州湾原有的地形,导致水文特征发生改变,造成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下降,发生更替和演变。其次,工程水域是众多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工程建设直接破坏或减少了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会直接导致水生生物种群数量的下降甚至消失,进而影响到整个海州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修复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建设对我市渔业资源的损害,2013年度连云港市已完成4亿多尾中国对虾和3000万尾梭子蟹苗种的放流工作。后期还将开展海参、鲍鱼、魁蚶、黑鲷等海珍品的放流,这些放流的品种育苗技术成熟,经济价值高,是该市优势生产品种,预计总量将突破11亿尾。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
是两条首要原则
增殖放流品种的选择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是两条首要原则。放流品种必须是在本海域自然生长,或者该品种是本海域的优势种或常见种,不会对其他种类带来伤害。
记者从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局资源与环境处了解到,连云港海域是黄海南北较为明显的生态分布线,岛礁类生物丰富是其显著特点,以真鲷、黑鲷、许氏平鲉、皱纹盘鲍、刺参为代表,中国对虾是江苏海域唯一的集中分布和产卵场。根据海州湾的特点并结合全市多年实施海洋增殖放流的实践和增殖效果跟踪评估,30万吨级航道生态修复项目突出中国对虾、黑鲷、三疣梭子蟹等资源为增殖放流种类。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