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是水产养殖中使用药物进行病害防治的高峰季节。药物的使用不仅要对症,施用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实践中往往遇到疾病判断准确,用药效果不佳的现象,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使用中未能根据水产动物的生理特征、水质情况、药物形状、病程阶段进行合理施药造成的。
一、外用型药物
外用型药物是指直接向养殖水体中施加的鱼药。它包括:消毒剂、杀虫剂、水质改良剂(净水剂、肥水剂、底改剂)。外用型渔药与其他类型的渔药或兽药最本质的不同是:外用型渔药需要通过水作为载体和介质来发挥其药效,因而水的理化性质、生物量对药物的疗效影响较大,要最大限度发挥外用型药物效果。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根据药物性质调整水体dh值。例如大多数消毒剂和菊酯类、咪唑类杀虫剂在偏酸条件下效果更好,对于碱度偏大的池塘可以先降低ph值再用药。
2.判断水温适当增减药量。常用消毒剂、杀虫剂的消毒和杀虫速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对消毒剂而言,杀菌能力随温度增加呈几何级数增加;而对杀虫剂,由于溶剂大多为二甲苯、甲酸等易挥发物质,温度与药物浓度成反比。水温愈高,药物挥发掉的越多,水温愈低,则反之。因此,在盛夏水温高时杀虫剂可适当加量,消毒剂应减量。
3.考虑水体中有机物和浮游。生物量的影响有机物含量的高低、种类可干扰消毒剂、杀虫剂的杀灭作用。其原因是:
(1)有机物在微生物或者寄生虫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妨碍药物与病原体接触,延迟消毒、杀虫作用,从而病原体逐渐对药物产生适应性。
(2)有机物与消毒剂、杀虫剂作用,形成溶解度更低或杀菌杀虫作用比原来弱的化合物。当不溶性化合物形成后,又能与细菌周围其它物质一起对微生物起机械保护作用。
来源:盐都区水产站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