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至今,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范丽卿讲师为主要研究者的项目组,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和自治区科技厅的大力资助下,通过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来鱼类对拉萨河流域湿地鱼类区系的影响模式”、自治区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拉萨地区外来鱼类的生态危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拉萨河流域高原湿地两栖类和鱼类的调查与监测”等课题,在拉萨河流域开展了湿地鱼类考察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组通过对拉萨河流域的20余个湿地,包括上游的麦地卡湿地、当雄湿地,中下游的墨竹工卡甲玛湿地、拉鲁湿地、达孜巴嘎雪湿地和曲水茶巴朗湿地等的鱼类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与跟踪监测,共发现鲫、鲤、麦穗鱼、泥鳅、棒花鱼、鲇、乌鳢等11种外来鱼类,占拉萨河鱼类种类的46%。其中鲇和乌鳢为凶猛的捕食鱼类,捕食湿地中的土著鱼类。而麦穗鱼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入侵鱼类之一,具有扩散速度快、繁殖力高、种群增长快、食性广等特点,已对亚洲、欧洲、中东、北非等32个国家的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如导致我国云南高原湖泊多种特有鱼类数量减少甚至绝迹、并产生了一系列连锁的生态影响。
外来鱼类主要来自于养殖场逃逸和经由人为无意或有意带来的,在拉萨河流域湿地分布的海拔范围为4270—3586 m,集中于流域中下游的库塘湿地和河流湿地,其中分布最广的有鲫鱼、泥鳅和麦穗鱼。流域上游只有少数湿地中有外来鱼类,而下游的拉萨、堆龙德庆、达孜和曲水等地的湿地基本都存在外来鱼类。
青藏高原土著鱼类大多生长缓慢、性成熟晚、繁殖力低下,其种群一旦遭到破坏,将极难恢复。课题组还将继续开展有关土著鱼类保护以及麦穗鱼等外来鱼类的入侵机制和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