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3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重要内容之一的海洋生态修复活动,昨天下午在普陀沈家门渔港举行启动仪式。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孙志辉、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俞永跃、舟山副市长刘宏明出席启动仪式。
此次增殖放流的有大黄鱼、黑鲷、条石鲷、海蜇、乌贼共五个品种15万尾(粒)。下午4时20分左右,放流船驶到了预定的放流目的地朱家尖海域。第一次参加增殖放流活动的市民丁丹英,小心翼翼地用脸盆将“鱼宝宝”从暂养桶里捞起,轻轻倒入放流器皿中,随着开关启动,“鱼宝宝”们顺着一股股水流欢快地投向大海环抱。
“增殖放流很有意义,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保护海洋资源,或许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吃不到鱼了。”丁丹英告诉记者,她出生在蚂蚁岛,是渔民的女儿,小时候住在海边,捡海螺、挖螃蟹,对大海有很深的情怀。“现在鱼越来越难捕,品种越来越少,也吃不起了。”丁丹英说,保护资源要从我做起,平时不买抱卵蟹、注意环保,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据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增殖放流算得上是最早实行的海洋生态保护计划的行动。
舟山市首次实行增殖放流是1982年,而大规模的放流活动则从2004年开始。近年来,舟山的白沙“海洋牧场”和东极碳汇渔业实验区建设初显成效,公众的海洋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今年,舟山市本级将安排海洋生态修复资金850万元,增殖放流对象包括大黄鱼、梭子蟹、曼氏无针乌贼、日本对虾、厚壳贻贝、日本黄姑鱼、黑鲷、条石鲷、黄鳍鲷、半滑舌鳎、小刀蛏、等边浅蛤、海蜇等13个品种,同时,将继续实施以藻类、贝类养殖为主要内容的碳汇渔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为更好地评估增殖放流效果,今年继续开展大黄鱼和条石鲷两种标志鱼的放流工作。今年的海洋生态修复增殖放流苗种,还首次面向全省苗种生产单位招标,招标苗种主要为大黄鱼、日本黄姑鱼、海蜇、厚壳贻贝、曼氏无针乌贼5个品种。
来源:舟山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