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澄海与揭东是广东鱼虾混养模式最典型的区域,大约有12-13万亩,占整个潮汕混养面积的一半。养殖户心态保守,观念落后,不少地方都还存在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饲料经销以赊销、客情为主,在病害频发的当下,经销商资金压力日渐增大。部分经销商已经开始尝试加强资金控制,降低风险。
去年比前年 亩产下降40%
据了解,澄海有养殖面积3-4万亩,饶平5万亩,汕头鮀浦3万亩,揭东地都镇1.2万亩,占整个潮汕25万亩混养塘的50%左右。
目前,该地区养殖户以10多亩的小散户为主。养殖户基本是本地人,经济实力比较差。养殖户普遍使用来自饶平的土苗。模式以轮捕轮放为主,虾为主,鱼为辅。土苗的投放密度一般在10万/亩左右,成活率只有3成。草鱼投放密度因人而异,规格大小不一,一般为30-50尾/亩15公分的草鱼,高的可以到达100尾/亩。年亩产大约为1500斤/亩。
据了解,揭东地都镇是鱼虾混养的发源地。2011年,当广东省大规模受到“偷死病”袭击的时候,地都却安然无恙,一度被誉为“养虾状元”。但2012年开始,潮汕的鱼虾混养也开始受到“偷死病”袭击,成功率大减,只有一到两成的养殖户盈利。平均年亩产下降到800-900斤/亩,下降比例大为40%-46%。
设施不完善 观念很保守
地都某饲料经销商陈华(化名)认为,老一辈养殖户思想太顽固,很难改变。不少养殖户还沿用父辈粗放的方法,几乎没有调水、用药观念。投苗之后,每天喂点混养料,就等着收成,其他一切全看天气。
“有时候对养殖户真的很无奈,虾出了问题,还死活不听别人的意见。”
饶平县饲料经销商张俊生说:“饶平县的钱东村里还有不少池塘未能通上电。”他向《农财宝典》记者分析,目前饶平县养殖模式落后,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养殖基础设施不完善。在没有通电的池塘,养殖户只能自己配备发电机,这样限制了鱼虾的放养密度。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